《外国哲学》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第二十九辑设三个栏目:一,中世纪哲学,二,德国古典哲学,三,印度哲学。论文多为国内有影响的学者所写,如“托马斯。阿奎那论私有财产之意义”,“马克思视野下的黑格尔”,“《摄一切见论》中记述的顺世论思想”,“古印度几种主要的‘极微论’及其同异”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见解仍有借鉴意义。作者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质为何?文化与生活有着何种关系?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或者融合之道为何?世界未来之文化以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为何?作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了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本辑的主要内容是“西学东渐与儒家经典翻译”,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明清时期“四书”的外译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第二,西学东渐研究。书稿在两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提出了不少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新论断,如对罗明坚的“四书”外译的研究,对耶稣会之外派别的传教士的关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儒家经典的外译问题,更是国内学界较少讨论的问题域。书稿的出版,将有望推动学界的相关研究。
如何提高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呢?阅读逻辑思维训练题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在阅读这些妙趣横生的推理故事和问题时,你可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最终洞察一切。本书收编了一千五百个最经典、最有趣的逻辑趣题和思维名题,它们不仅能够大大开阔人的视野和思路,还能有效地提高人的观察力、计算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使人获得更多智慧的启迪。本书适合想要改变思维方式,渴望思维创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广大学生、应试者、上班族等人阅读。
个人发展学会创始人刘sir的经管励志新作,一本写给渴望快速简洁地找到人生答案的年轻人的认知升级之书。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给人生开挂的方式,就是把一部分思考外包。搜索并非所谓的“百度一下”,而是一种用快速有效的方法找到人生答案的赢家思维。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提出正确的问题,打破资源的迷思,借力强大的助推,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贝内特学术思想的问题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主要源自其对自身所处的两大知识传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和当代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唯心主义所进行的两次大的批判性修正,他力图在后现代思想语境下,在两者内重新注入历史唯物主义活力,将对文学艺术、文化实践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的历史性分析重新语境化,并据此建构出“阅读形构∕互-文性”、“文学制度”、“文化政策研究”、“聚合着的文化”和“博物馆为治理技术”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本书以此为论述依据,按照贝内特学术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理路,从西方马克思文艺美学、当代文化研究和博物馆研究三个方面对贝内特学术思想展开深入系统的全面阐述。在国内首次提炼出其学术思想的理论独创性。在文学领域,贝内特以后期阿尔都塞学派的身份介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理论的、以阅读消费领域为文学本体空间的、以“文学制度”为考察对象的另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在文化领域,以“治理性”为理论范式,重构了文化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理论范畴;为当代博物馆研究开拓出从治理技术装置角度认识博物馆的新研究向度。本书也是国内外第一次全面系统呈现贝内特对当代文化研究整体理论范畴予以治理性视角化的结构性重构,并在国内首次关注和深入分析了贝内特的博物馆研究思想。
本书是任继愈先生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作品,内容包含《庄子探源之一》《庄子探源之二》《庄子探源之三》《庄子探源之四》《庄子探源之五》《论齐物论不代表庄周思想》《庄子》《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此次出版,是任继愈先生论庄子思想的首次结集。
《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借助于房龙极其著名的“宽容” 之眼,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几千年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本书从政治体视角出发,尝试为理解古代华夏提供一条新路径。无论是商末西土联盟还是春秋战国的诸夏,以及与秦汉帝国政治体系绑定的华夏,都是一种由政治关系维系的人群集团。华夏帝国通过开疆拓土将一些非华夏族群纳入统治,也利用文化霸权创造了华夷符号秩序以及关于周边异族的经史知识体系。魏晋以下帝国分裂,北方五胡政权颠覆了华夷秩序,南方山地诸族在局部地区也获得了优势,但随着两者的政治体演进,殊途同归地走上了华夏化的道路。
本书通过对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历史考察和现实研究,重新审视了哲学史发展过程中辩证法理论在运思方式上所发生的不同转向,揭示了辩证法理论的实践根基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从学理上说明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性。并在全面分析现时代凸显辩证法和谐诉求的理论资源与现实要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与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辩证法的和谐境界试探进行了框架建构和多维阐释。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