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地组织》是作者最得意的著作,展现并整合所有关于“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组织”的研究。这就像一场盛宴需要细细品嚼,即不能急急忙忙像吃快餐一般,也不能像吃自助餐一样信手拈来翻到哪儿算哪儿,而是要按部就班地从前往后看。明茨伯格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何为组织结构——将工作拆分成若干不同的任务,再协调整合起来以实现工作目标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告诉我们如何设计卓有成效的组织——对组织各种设计参数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以实现内部的一致与和谐,并使之与组织所处的情景相符,包括组织的规模、历史、经营环境、使用的技术体系等。作者指出了组织的5大组成部分、5大协调机制、9大设计参数、4组情景因素,揭示出管理工作的本质。
每一位演讲者都有可能面对来自听众的棘手问题,而魏斯曼从无数政治家、销售员和商业人士巧妙应对危机时刻、完美掌控局面的案例中提炼出了一套极为全面且有效的方法论,包括如何有效倾听,抓住关键信息;如何四两拨千斤,以巧劲儿抗蛮力;如何应用上旋,将紧张局势扭转为有效沟通的机会……不管遇到多难的问题,这本书都能帮你做好准备、反客为主。书中既有精炼的方法总结,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有用又有趣。更为难得的是,魏斯曼的演讲技巧经过了500多家企业IPO路演的检验,无论是身负IPO路演重任的公司管理者,频繁出席商业活动的商业人士,经常遇到危机时刻的销售员、教育工作者,还是害怕演讲又关心演讲的普通人,都将从这本书中获得不一样的视角和经验。
本书针对的是冲击TOEFL口语高分的同学,从结构上分为应试技巧和参考范文,从内容上分为TOEFL独立口语和TOEFL综合口语。第壹部分为大家简要分析了托福口语各个题型的题材、考查要求。第二部分为大家提供了应对独立口语考试形成思路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在15秒准备时间之内构思出完善的回答体系和完整的答题内容。第三部分提供TPO1~49独立口语的高分范答,以确保大家深刻理解此方法并能在考场上将其灵活运用。第四部分梳理综合口语各题型的全部考点,并总结了高效的答题策略。给大家示范在综合口语考试过程中,对于阅读和听力材料要“听什么”和“记什么”,以及在记下主要内容之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核心内容简洁高效地转述出来。后第五部分提供TPO1~49综合口语的高分范答,手把手教给大家如何抓住听力部分的重点内容。
本书针对的是冲击托福写作高分的同学,旨在全方位为TPO1~49写作试题给出翔实的答案解析。第壹部分和第三部分总结考生在实际备考和考试中遇到的关于综合写作和独立写作的若干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剖析托福写作题型,给出高效的复习和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第二部分每套TPO综合写作,首先对阅读文章进行核心信息提炼,对听力可能的反驳策略进行粗略预期。接着,对听力进行解析,分析哪些信息符合预期,哪些信息重要、需要记录,哪些信息不重要,并整理听力的反驳策略。后给出满分范文,将先前阅读与听力部分的关键信息重现出来。第四部分每套TPO独立写作,首先带着大家读题、审题、构思,然后提供满分范文,为大家呈现多种全文展开以及段内展开的策略,并详细分析各种策略适用的场合。
本书作者尝试在不同历史档案或文献中耙梳钩沉,有系统地探索1841-1941年间,香港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对于富家大族如何在香港开拓经济环境、参与社会建设甚至在政治、华洋问题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大家族之间的联姻、合作、传承如何维系家族力量、如何与社会产生互动等。
本书以1945年至1967年间香港重要的政经社会大事为主线,按年排列,辅以大量旧照片、旧报纸及文献资料,揭示战后香港政制改革、各项基建和徙置房屋等项目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二战前后港英政府政策的转变。期望以较新颖的论述方式,令读者能够鉴古知今,展望将来。
本书尝试从社会及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分六个阶段,分析自1841年至今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探讨香港制定城规法例、土地使用、房屋政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至区域规划等的特征和演变特色,解构城市规划策略转变的脉络。
本书收录了著名社会学家吕大乐近年来观察香港社会不同现象的心得,兼具学者、观光游客、电视迷等多种身份。作者以局内人的角度,细致敏锐地观察香港的今昔生活,谈到充斥在城市里的热门话题和特殊现象;从对六七十年代事物的缅怀,延伸到大众娱乐的影响力由盛转衰的变迁。
400多年的历史,不只是中葡,而是澳门与世界。我愿从这个角度去看澳门的遗产。使澳门更能表现出它在世界上的定位、它特有的中西文化,以及宗教对世界的贡献。
该书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学生被置于一个几近真实的商业大环境中,面对严格执法的监管机构和良莠不齐的客户,需要切实地将所学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付诸于实践以判断具体的操作。因此,实战实训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透、记忆更深,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并触摸到商业银行具体地经营运作方式。通过每一步操作的自主思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银行相关业务处理的理解,帮助其提高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其自我管理和整体规划的能力。
农村贫困是我国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制约我国城乡均衡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脱贫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作力度。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其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低生活保障被喻为社会的“稳定器”和最后一道“安全网”。扶贫开发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对象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标志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了扶贫开发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两项制度(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对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两项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农村贫困问题非常复杂,诸多政策和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两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如何有效地对贫困对象进行动态管理,成为影响制度公平和制度实施效率的一大难题。
本书从“经济”的领域指向、“绿色”的效果指向、“治理”的路径指向出发,落脚于“伦理”的价值取向,以“主体—客体—方法—效果”多维层次来诠释绿色经济治理特征意涵、历史发展与伦理逻辑;基于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反思绿色经济治理中的政府伦理缺位,追问政府治理伦理的多维价值;强调从国内外现代经济发展的治理伦理实践中导引出绿色经济治理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着手从伦理组织建构的基本原则、伦理组织的主要类型、主要功能与管理运行机制重构绿色经济治理中的伦理组织;从政府伦理的产生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中优化完善政府伦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