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第九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的参会论文集整理而成,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和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本书以“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为主题,将三十余篇参会论文进行编排,从高等财经教育的各个视角出发,以政策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的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为基本依据,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高等财经教育系列研究成果。
失业和通货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一起,被列为制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难题。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社会经济指标,与GDP、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构成了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主要目标。因此,失业率是否真实可靠,事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一项关系社会和民生的大事。我国长期以来都采用登记失业率作为衡量失业的标准,该指标不能完整科学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登记失业率和抽样调查失业率的优缺点,提出了我国应以调查失业率为主要的失业率统计指标的论点,并以成都市调查失业率分析为例,进行了我国失业率问题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课题从重庆区域文化的核心之一渝商精神出发,主要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从多个方面对提升重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在以上基础之上,针对重庆地方高校展开了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总结出重庆地方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特征,并针对这些现状和特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指明重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提高将针对重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所折射出来的各类问题,试图将重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问题放置在整个重庆区域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渝商精神的引领下来展开研究,立足重庆,充分利用重庆本地资源和文化底蕴,并提出相应对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汇编,由王仕勇院长、陈松书记、刘富胜副院长主编,共收录了26篇高质量论文,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对企业出口影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内部地理靠近港口地区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到邻近国家。内部地理处于内陆地区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到遥远国家。与海港的距离越远,企业出口到遥远国家的出口强度则越强。企业与海港距离对其出口邻近国家出口强度影响不显著。铁路运输对企业选择出口到遥远国家影响较为重要。助推内陆企业走出去,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之一。也将有助于四川省及其他内陆地区自贸区建设,强化自贸区的功能。
本书主要通过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案例入手,并对实例和创新方向进行解剖、点评、分析、对比,提炼创新创业方法,总结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操作策略,为广大投入创新创业浪潮的大学生、社会青年,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通过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专业品牌建设,促进老师专业化成长,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路径,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西部地区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必须深度融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中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研究》在中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研讨会基础上,收集了近年来我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民工群体城市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成果之一,主要研究了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后,公共文化全力的保障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权益。
本书是关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的论文集,收录了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教职工撰写的15篇论文,内容涉及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既有对学校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也有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建议,是研究生院教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女性管理者相对于男性管理者来说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特殊作用出发,结合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系统,细化阐述女性董事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女性董事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董事减小第一类代理问题;分析女性董事对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董事减小第二类代理问题。再结合公司治理中外部控制系统,细化阐述女性董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董事加强了外部控制系统对公司治理作用。
长期以来,贫困理论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已经发生的、静态的贫困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贫困动态问题,这种研究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观。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贫困研究不能仅仅静态地关注同一时期贫困人口的规模大小,而是应当动态地研究贫困群体在不同时期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认知基于广泛存在的贫困脆弱性事实,同时也是源自制定具有动态性瞄准功能的扶贫政策、提高扶贫效率的需要。本书以中国农村家户的贫困动态问题为题,对农村家户脱离贫困和陷入贫困的过程和变动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