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尝试在不同历史档案或文献中耙梳钩沉,有系统地探索1841-1941年间,香港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对于富家大族如何在香港开拓经济环境、参与社会建设甚至在政治、华洋问题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大家族之间的联姻、合作、传承如何维系家族力量、如何与社会产生互动等。
本书以1945年至1967年间香港重要的政经社会大事为主线,按年排列,辅以大量旧照片、旧报纸及文献资料,揭示战后香港政制改革、各项基建和徙置房屋等项目的发展历程,同时,探讨二战前后港英政府政策的转变。期望以较新颖的论述方式,令读者能够鉴古知今,展望将来。
本书尝试从社会及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分六个阶段,分析自1841年至今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探讨香港制定城规法例、土地使用、房屋政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至区域规划等的特征和演变特色,解构城市规划策略转变的脉络。
本书收录了著名社会学家吕大乐近年来观察香港社会不同现象的心得,兼具学者、观光游客、电视迷等多种身份。作者以局内人的角度,细致敏锐地观察香港的今昔生活,谈到充斥在城市里的热门话题和特殊现象;从对六七十年代事物的缅怀,延伸到大众娱乐的影响力由盛转衰的变迁。
400多年的历史,不只是中葡,而是澳门与世界。我愿从这个角度去看澳门的遗产。使澳门更能表现出它在世界上的定位、它特有的中西文化,以及宗教对世界的贡献。
本书从“经济”的领域指向、“绿色”的效果指向、“治理”的路径指向出发,落脚于“伦理”的价值取向,以“主体—客体—方法—效果”多维层次来诠释绿色经济治理特征意涵、历史发展与伦理逻辑;基于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反思绿色经济治理中的政府伦理缺位,追问政府治理伦理的多维价值;强调从国内外现代经济发展的治理伦理实践中导引出绿色经济治理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着手从伦理组织建构的基本原则、伦理组织的主要类型、主要功能与管理运行机制重构绿色经济治理中的伦理组织;从政府伦理的产生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中优化完善政府伦理制度。
失业和通货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一起,被列为制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难题。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社会经济指标,与GDP、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构成了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主要目标。因此,失业率是否真实可靠,事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同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一项关系社会和民生的大事。我国长期以来都采用登记失业率作为衡量失业的标准,该指标不能完整科学地反映我国的失业状况。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登记失业率和抽样调查失业率的优缺点,提出了我国应以调查失业率为主要的失业率统计指标的论点,并以成都市调查失业率分析为例,进行了我国失业率问题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民工群体城市公共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成果之一,主要研究了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后,公共文化全力的保障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权益。
本书以精准扶贫过程监测和精准脱贫成效考核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案例分析等分析方法探索精准扶贫监测机制,创新精准扶贫监测思路和方法,明确精准脱贫考核评价的关键所在、构建精准脱贫成效考核评价系统研究框架,试图构建精准扶贫监控制系统、创立精准脱贫考核评价标准化范式,以适应四川乃至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实践工作推进的新要求
根据深度访谈内容和现有研究成果,本书构建的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活动需要、照护需要、信息安全需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五类需要对老年人美好生活主观评价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看,构建的五类美好生活需要均具有显著性,采用标准回归系数法确定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层次。从标准回归系数结果看,各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与本文的预期一致,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层次依次为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活动需要、照护需要、信息安全需要。
本书针对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存在的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困境,探讨如何消除农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组成自治组织对农村公共产品自主治理。首先在理论上解构并分析影响农民自主治理行为及参与自主组织意愿的因素,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对社会资本、产权、乡村治理和政府支持等影响农民自主治理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本书的出版,对于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农民自主治理的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刘宇昆<看不见的星球>英译为例》以刘宇昆翻译《看不见的星球》(Invisible Planets)为例,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分析影响译者翻译选择(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本流通和译本接受的社会因素。翻译的社会属性是近几年来社会学翻译研究方兴未艾的根本原因。翻译由带有社会印记的译者完成,翻译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更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