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叙述了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同时也叙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与台湾光复的历史,重点论述了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起源与演变,从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的角度探讨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冷战初期两岸对峙状态下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书中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制定的成因、过程、反应与结果,同时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史料,分析讨论了这一过程的历史意义。此外本书还讨论了此一时期的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和围绕台湾问题的国际关系史。
公共供给与治理都是历史悠久的话题,公共供给关注的是公共供给的效率标准及公共选择过程,治理则强调公共供给的广泛参与,有效降低公共治理重心。本书旨在探讨公共供给与现代治理的相关性,认为现代治理之于公共供给的实质意义是,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善对多元利益诉求的回应。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良好的民间自治能力,这种能力严重依赖国家的民间自治传统。
本书主要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外交领域的成就和问题,探讨了气候外交的相关能力建设,即强化伙伴关系的协作能力,以技术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能力,以话语权为核心的议题创造能力和传播中国形象的公共外交能力。该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尽量从更加具体、更加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外交能力建设,并尽力提供外交能力建设的行动框架。该书对提升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外交话语权将会起到参考指导作用。
本书试图运用历史分析、文献解读和统整理等方法,深刻剖析生态社会主义生的具体历史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基本论视角和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本书回顾了生态社会主义从20世纪中叶发端到21世纪初的理论进化和蓬勃发展历程,分了它与当代资本主义以及传统社会主义区别和联系,力图全面剖析它的合理性缺陷,深入挖掘其合理成分。本书的根目的在于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剖析生态社主义的主要思想,揭示其对我国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书认为,国际关系的三大宏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中,只有约翰.米尔斯海默对进攻性现实主义进行过逻辑一致的陈述,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虽然追随者众多,却没有这样一个逻辑一致、相对清晰的陈述,由此给理论的和政策的讨论都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本书试图填补这项空白,为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一个一致连贯的论述。全书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奠基”“战略选择”和“意义与结论”,共七章内容。第一部分即前三章内容主要是对一般的现实主义,尤其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既有文献进行批判性拓展阅读;第二部分“战略选择”即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基于第一部分的讨论,提出了作为安全战略理论的防御性现实主义的逻辑一致的陈述;第三部分“意义与结论”中的第六章更加精确地重新划分和归类现实主义理论,“代结论”一章则从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关于国家安全政策的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正是北京大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之汇集。本辑特别选取了的《深切缅怀黄枏森先生》、《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30年来中国人眼中的〈国家与革命〉》、《〈幻想世界中的真实世界》等文章。
本书围绕地区主义对地区秩序演进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以南太平洋地区为案例,分析了地区秩序的内涵、要素和特征,构建了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对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地区观念、规范和制度以及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影响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地区主义与地区各政治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地区新秩序形成的作用。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尝试性地提出构建地区秩序的四种模式:外源强制型、内源强制型、外源合作型与内源合作型,并认为地区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秩序从外源型向内源型、从强制型向合作型的转变。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研究》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中心思想突出,理论体系完整,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中,既回答了民主集中制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的问题,也回答了坚持这一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问题,对大党员、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党政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民主集中制,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解决党的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中,胡鞍钢作为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纵论“中国与世界”这个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全书主要围绕中国现代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处于世界舞台中心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某种学说创立者的形象的变换,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像马克思这样引起广泛的、持久的、世界性的争论,聚讼纷纭,分歧如同冰炭,是少见的。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离马克思自己的时代越远,对马克思认识的分歧越大。《被肢解的马克思》以了解和恢复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目标,廓清了马克思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曲解乃至误解。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卡尔·施米特。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本书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展村庄整治需要哪些条件;二是村庄整治已经产生了哪些积极效果和问题;三是村庄整治对未来农村发展、农村治理、农民生计保障等方面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