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路去中国:西方人与中国皇宫的历史纠缠小说封面

远路去中国:西方人与中国皇宫的历史纠缠

   从马可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呤唎到洛克,这些怀揣各种目的来到中国的西方人眼中,折射出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东西方历史文化的纠结。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即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几个具有特色的结点,反映了中国朝政、历史的变化。
  

温故(十八)小说封面

温故(十八)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话题书系)小说封面

重写旧京:民国北京书写中的历史与记忆(话题书系)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别帝制、民园建元的时刻,承载着古老文明意识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而如何看待、处理和安置这些“历史与记忆”,使它们不断融入“现代”中国的现代生活之中,相关讨论、争议贯穿了整个民国乃至共和国初建时期。在大量典籍、诗文、建筑、城市规划、民族国家等问题的“书写”互动下,作者直面各种形态的材料,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既结构化地呈现了古都北京逐渐消逝的气息,又在现代性理论上做出推进的尝试,是“历史与记忆”本土化思考的范例。

书缘与人缘小说封面

书缘与人缘

  胡适时代,卷土重来;张学良将军,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顾维钧,世界上的第一流外交干才、举世闻名的国际政治家,搞的却是个弱国外交;《传记文学》的责任,最大的阿Q,最凶的阎王,“以一人而敌一国”!本书以“书缘与人缘”为名,是史家唐德刚(胡老师胡适的收山小门生)多年读书与日常见闻文章的集合,共三十二篇,其中谈到了胡适、顾维钧、张学良、刘廷芳、吴开先、刘绍堂、杨振宁等人,又论及《传记文学》、《鲁拜集》、《唐诗浅探》等书,于普通的细节中展现出历史的风貌。作者写人、评书,都把自己放在其中,穿插不少逸闻趣事,信笔所至,洒脱不羁,其中可见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华人学者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和极佳的人文素养。它们都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没有显明的系统,也谈不到深度。不过笔者渐入老境之时,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以及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发而为文,也不能说没有发愤之作。只是祖国文明深厚,当前世界学问无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终日恓恓惶惶,追随群贤,日夜进修之不暇,何敢以愚者点滴之得,故步自封?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小说封面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本书描述了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

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小说封面

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

  本书论述的对象,包括鲁迅、胡适、顾颉刚、罗家伦、易君左、丁玲、洪深和徐悲鸿八位作家(艺术家)。这八位作家,身份各异,有的是学者,有的是作家,有的身兼数任;有的大名鼎鼎,有的鲜为人知。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的终老于大陆,有的飘零海外;其创作,或专注于启蒙,或倾心于个人兴趣,新旧杂陈,公私有别,诗文书画,各体兼擅……总之,他们难以一言以蔽之。作者选取的研究角度是一般研究中不太注意的方面,包括他们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兴趣、嘎嘎独造的艺术创作、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范等,为读者呈现出这几位艺术家不为人熟知的“别材”与“别趣”。

1894,中国纪行小说封面

1894,中国纪行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最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小说封面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东单栖凤楼:胡同里的故事小说封面

东单栖凤楼:胡同里的故事

  本书为一位60后版画家,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讲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那个时代的胡同生活,以一个不能再平凡的视角记录发生在现已物是人非的东单栖枫楼胡同里面的平凡人、平凡事;让人们追忆过去,珍惜我们今天的拥有。本书主要由50幅作者创作的版画组成,配以叙述性的文字。

男人的天空小说封面

男人的天空

  本书别具匠心地选取了42位历史人物进行评析,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复活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在解读其幸与不幸的遭遇时,描写丰富而深刻,准确而到位。

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小说封面

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

  本书主要评叙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及兴盛的历史,重点评介十七房郑氏宗族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历代杰出人物、家族商帮以及民居建筑、历史遗存、慈善文化等,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贡献、社会地位及所产生的积极历史影响。

旧日风云(二集)小说封面

旧日风云(二集)

  陈恭尹曾谓“世间何日不风云”,许礼平将这“风云”讲成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深藏功与名的香江潜龙潘静安,“乐夫天命”的傅抱石,结缘中国艺术的苏立文,身负传奇故事的神医柯麟;这里还有“同画异幅”的真相,有圆明园《寒食帖》流传经过,当今拍卖乱象……许礼平通过所藏的一幅幅翰墨书画,考证与它们有关的人和事,内容有趣而颇多掌故。对香港文化、历史感兴趣,和想了解民国史的人,可做一读。